已阅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最新消息

2025年上半年,水泥产量、价格解析

 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  字号:【

摘自:水泥地理
  2025年1~5月,全国水泥产量6.59亿吨,同比上年下降4.06%(同口径比)。继2022年水泥产量深度下滑后,连续3年进一步走低。
  2025年产量走势处于什么位置,今年全年乃至未来走向如何?值得分析、探讨。
  2011年,水泥产量进入高位平台期,将产量走势划分为5个阶段进行分析:
  2011~2020年,10年间两个阶段,1~5月水泥产量在高位运行,都是8.36亿吨。不同的是,2016~2020年,产量增速出现负增长 1.97%;
  2021年,疫情第二年,国家加大基建投资,对冲需求下滑,1~5月水泥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,9.22亿吨,产量较上年增速高达19.98%。
  2022~2024年,受房地产大幅下滑,2022年1~5水泥产量跳水,较上年同期重挫15.06%;2024年同期再度两位数下降。市场平台期不再,进入市场下行期确立。
  2025年,经历少有的水泥需求三连降,市场能否企稳,3~5月通常是全年市场旺季,1~5月产量6.59亿吨,同比上年下降4.06%,较同期水泥产量最高年度2021年下跌28.52%,4年下跌如此大幅度,年均下降7%以上,让市场难以吞下这一苦果。
  水泥是季节性产业,冬、夏季是淡季,春、秋季是旺季,水泥价格据此此消彼长。2013年北方市场需求率先下行,出现产能过剩,供需关系不断恶化。为应对这一现象,国家出台供给侧改革政策,化解市场供需关系。水泥行业积极推行错峰生产,由北向南,供需矛盾得以缓解。
  2022年,受房地产影响,水泥产量跳水,水泥供需关系进一步恶化,供给端的错峰力度难以对冲、抵消水泥需求下滑的幅度。
  4月,市场旺季。2011~2014、2015~2020、2021年,3个阶段4月水泥产量较3月产量增幅分别为10.30%、21.46%、21.83%,两位数拉升,尤其是2015~2020、2021年,由于前期错峰,4月份水泥产量的增长弹性更强。
  反观2022~2024、2025年,4月水泥产量较3月增长仅为0.55%、2.53%,增长幅度大为缩水,表明市场需求严重下降,旺季现象不再。
  2025年1~5月水泥产量,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,4月较3月仅略增400万吨,5月产量持平4月;2021年同期增长4,300万吨,2015~2020增长3,800万吨,可见一斑。
  全国幅员辽阔,大部份省份经历了市场成长、平台、下行,北方地区2014年水泥产量先行市场下行,南方地区2019年水泥产量见顶回落。各省间差别很大。
  截止2025年5月,各省较同期最高水泥产量下滑不一,即使在同一地区,也有很大差别。2019年南方地区下行,更趋分化。
  全国6个省份下降幅度超过50%,内蒙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南、贵州; 
  40~50%,山西、 湖南、陕西、青海,4个省份; 
  30~40%,京津冀、江苏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重庆、云南,8个省份
  20~30%,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宁夏,5个省份; 
  10~20%,浙江、安徽、甘肃 ,3个省份;
  10%以下,新疆
  继续增长,西藏。
  贵州、福建、江西、山西,下降幅度较快,较最高年度下降40%,直追北方,贵州高达56%,超过大部份北方地区,齐平东北;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甘肃,抗跌性较强,较最高年度下降20%上下,唯有西藏、新疆还在高位平台期;2021年水泥产量见顶后的10个省份中,大都加快了下行速度。
  2025年,北南两地的水泥产量走势和前期发生了明显变化。北方水泥产量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滑。南方地区更为明显,4、5月是水泥产量旺季,南方在2015~2020年期间,产量明显拉高;2022~2024年,旺季不旺,水泥产量拉升乏力;2025年,水泥产量逆势下挫,旺季出现水泥产量反降现象,3月产量1.12亿吨,4月1.06亿吨,5月1.02亿吨。南方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近70%,旺季水泥产量不升反降,是一个强烈市场信号,值得关注。7、8月进入市场淡季,9~11月会否重走春季覆辙,再与秋季旺季”滑铁卢”,值得业界警醒。
  水泥需求下降关联到水泥市场,影响水泥价格。2025上半年,全国P · O 42.5 水泥市场价格(元/吨)335元/吨,高于2005~2007、2015、2016年均价,低于其他年度。
  煤炭占水泥制造成本50%以上,期间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水泥。2025上半年,秦皇岛山西产5500大卡动力煤676元/吨,和水泥价格一样,除高于2005~2007、2015、2016年外,还高于2008~2010、2012~2014和2017年。煤炭价格上涨高于水泥上涨。
  煤炭与水泥的价格比更为直观,2025年上半年,秦皇岛山西产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676元/吨,全国 P · O 42.5 水泥市场均价335元/吨,两者之比为2.02:1.00,除低于2023、2024年外,高于其他年度。可见在水泥需求下行背景下,煤炭成本居高不下。以往水泥行业有能力将煤炭价格的上涨,转移到下游行业,现在只有消化的能力,失去了转移能力。更确切地说:在需求持续下行和煤炭成本压力下,目前的市场应对手段,已经难以消化行业不利因素,正面临亏损局面。
  2025年1~5月,全国4、5月水泥产量持平,略高于3月,旺季不再;南方4、5月水泥产量”逆势行船”,产量递减,呈单边下行态势。
  水泥需求下行必然传导到水泥价格。自3月以来,全国P · O 42.5 水泥市场价格已连续3个月15周下降,创同期时间最长、价格最大降幅,
  7、8月是市场淡季,价格若继续惯性走低,行业面临全行业亏损。面对这一严峻局势,东北、河北、河南揭竿而起,以涨止跌,能否影响其他地区,还有待观望。
  2022~2025年6月,南北地区水泥价格表现差异,北高南低:
  2022年,北方价格425元/吨,南方382元/吨;
  2023、2024年,北方价格走高,南方走低;
  2025年,北方321元/吨,高于南方268元/吨,有53元/吨之差,北方价高主因,东北拉动所致。
  6月26日,北方三地价格均高于南方,东北420元/吨,西南239元/吨,81元/吨之差。长三角、两广风光不再,已沦为全国低价区。但注意到:这些地区相当数量的低效企业被逼停,这应该是去产能的前奏。
  东北较上年同期增长3元/吨,西南下降98元/吨,西北降幅55元/吨。两广地区2025年水泥产量与去年持平,但价格同比去年同期,直落73元/吨,充分说明供给端的压力,产能过剩过大。
  6月,全国P · O 42.5 水泥市场价格303元/吨,南方268元/吨(未含西藏),北方 321元/吨。
  北方三地价格,东北、华北、西北,409、292、319元/吨。
  南方三地价格,华东、中南、西南,265、285、249元/吨。
  长三角265 吨,两广249元/吨,京津冀305元/吨,鲁豫266元/吨。
  300元/吨以下地区激增至18个,超过半数以上,主要分布在全国华北、东南、西南地区。
  6月,全国水泥价格,较去年同期(下同)下降 11.7%,北方下降10.0%,南方下降13.9%,较上月大幅下滑 
  东北较去年同期下降3.7%,华北下降8.6%,西北下降13.8%。华东下降12.1%;中南、西南下降  8.6%、24.7%
  长三角下降12.2%,两广下降14.0%,京津冀增下降11.2%,鲁豫下降15.1%。 
  价格上涨0.0%以上城市,海口、太原、哈尔滨3个省会城市 
  下降0.1~5.0 % 城市,沈阳、武汉、福州、上海3个省会城市 
  下降5.1~10.0 % 城市,乌鲁木齐、呼和浩特、北京、南宁、天津、南京、西安、拉萨8个省会城市 
  下降10.1~20.0%城市,长春、成都、杭州、济南、兰州、郑州、昆明、西宁、南昌、石家庄、广州、合肥12个省会城市 
  价格下跌20%以上城市,银川、长沙、贵阳、重庆4个省会城市 
  2025年1~5月,水泥市场量价齐跌,水泥产量较同期下降4.06%(北方4.66%、、南方3.79%),6月P · O 42.5 水泥价格较同期下降11.7%,(北方10.0%、、南方13.9%)。价格跌幅超过产量跌幅,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。
  2025年量价未能企稳,进一步下跌。过去几年,市场呼吁去产能。实际成效有限。2022~2025年,市场上去产量、逼停产能交替较量、博弈,时有发生。但实际意义上的全局性去产能尚未展开。北方2013年、南方2019年水泥需求见顶,供需矛盾持续恶化。长三角、两广等低价区迫使低效企业停产,或为去产能前奏。
  行业面临多重挑战:需求持续下行、成本压力高企、旺季失色、区域分化加剧。去产能的焦点在于如何平衡供需、优化资源配置、提高行业自律。若无实质性去产能举措,供需失衡将进一步推低价格,行业亏损风险加剧。
  市场呼唤”去产能”之声络绎不绝,但只听楼梯声。去产能的焦点在何处?门槛在哪里?市场”过度卷”的症结到底在哪里,自律够不够,是否能够持续?
  市场呼唤去产能的实际行动,而非空喊口号。行业需直面“过度内卷”的症结,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,以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。
  市场上行期、平台期的发展、整合,行业都有超大手笔,大企业有担当,主导行业发展轨迹。在市场下行期,风险大于机遇,行业、企业更要有担当,方能胜出。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企业。市场是存在的,行业是存在的,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使命。
  拉法基、中材集团、冀东水泥在中国水泥工业大发展期,都做出了贡献,完成了历史使命。20年来,中国水泥工业走过了发展、平台期,正在经历下行期,下行期有别与前期,前期的主旋律是发展、提升,下行期的主旋律是如何去产能,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命题。
  要探讨去产能通道,市场、政策双向共进。去产能是行业主流行为,有效对冲需求持续下行,是行业进步的动力。
  行业退出低效产能,市场淘汰亏损企业,区域头部企业加强沟通协作,维护秩序、维护价格、维护预期,改变市场供需关系,行业在下行期,优胜劣汰,提升行业进步。
分享到:
联系电话:0432-62277151-2005           吉ICP备11002573号
Copyright © 2015 YATA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ved.
吉林亚泰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: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